《异时空-中华再起》全文阅读

异时空-中华再起第4部分阅读(2/2)

作者:未知

…32)。

    2月19日,解放军第二军于汉阳南渡长江加入江西战线(2…32)。

    2月20日,解放军总参谋长李雪龙结束出访欧洲任务,返回赣州(2…32)。杨沪生向洪仁轩、容闳阐述了自己的经济建设理念,并安排倪峰将清廷前来劝降的沈淮和张之洞放回,用以散布李鸿章将与解放军联手的假情报(2…33)。

    2月21日,杨沪生同李雪龙、林金寰等启程前往湖口前线。同日,法国军舰佩霍号在企图绕过湖口要塞时触雷沉没;英法联军在马垱登陆(2…33)。

    2月23日,杨沪生等抵达南昌,直接指挥对英法联军的战斗(2…33)。

    2月底,湖口前线进入对峙局面。杨沪生将池洪鉴从温州调至江西,在批评了他的山头主义思想后,将其提升为第二军副军长,并安排他统一指挥九江以东富池口一带的防御(2…34)。

    3月,竺泽生指挥上海地下组织炸毁英法联军的军火库,迫使其海军舰队停止对湖口的进攻(2…34)。

    *3月20日,郑和号自马尾出击(3…6)。

    4月6日,杨沪生命令郑和号自马尾出击,打击英法联军的补给线,并命令南方集群对香港进行封锁(2…34)。

    4月7日,英法联军主力三万余人开始沿陆路向湖口要塞进犯,并连夜对要塞发动进攻(2…34)。

    4月8日,杨沪生抵达星子县解放军海军指挥部,对海军官兵进行了战斗动员,并提出了解决烈士家属生活的思路。下午杨沪生即赶赴湖口前线(2…34)。同日,英法联军全力猛攻湖口要塞,解放军守备部队在付出重大代价后将其击退;第二军军长李成亲率援军第五师第九旅增援要塞(2…35)。

    4月9日,英法舰队大举出动,企图与陆军协同突破湖口要塞,在突破要塞炮火拦阻线后几乎突入鄱阳湖,但被解放军以燃油弹击退(2…35)。英法联军被迫退回马垱,为期54天的湖口战役第一阶段要塞保卫战结束(2…36)。

    4月x日,解放军郑和号军舰在台湾海峡袭击了英法联军的运输舰队(2…36)。

    4月中旬,得知英法联军在湖口要塞损兵折将后,新式洋枪队苗沛霖部和配合英法联军作战的清军李昭寿部纷纷自马垱前线逃跑(2…36)。

    4月13日,解放军第二、第三、第五师和机动第八旅等部队向马垱进攻,开始湖口战役第二阶段马垱追歼战,意图将英法联军赶出彭泽一带,使其不敢再沿长江一线进犯(2…36)。

    4月15日,解放军开始收紧包围,缺乏补给的英法联军准备自马垱撤退(2…36)。

    4月16日,解放军各部自陆、水、空各方面向马垱发动总攻。英法联军飞艇炮部队首次投入实战,击落解放军飞艇一艘。解放军海军突击马垱,以重大损失迫使英法舰队抛弃陆军部队逃离,保证了陆军突破敌舰队炮火封锁,歼灭敌军(2…37)。湖口战役以解放军歼灭两万英法联军,击沉英法军舰25艘,重创37艘从而取得全胜而告结束(2…38)。

    4月至10月,由于解放军取得湖口战役的胜利,英国帕默斯顿内阁因此倒台,迪斯累里保守党新内阁上台后下决心退出对中国的战争,与解放军在香港展开秘密谈判,并解除了对根据地的封锁。四川太平军与陕甘太平军会合,将陕西清军分割开来;僧格林沁为解放军所慑不敢出战,加上各地起义不断,清廷统治摇摇欲坠(2…38)。解放军配合李世贤所部将李鸿章淮军赶出浙江,加上解放军的离间计使清廷对李鸿章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李鸿章龟缩于江北不敢出动(2…38、2…39)。

    5月,郑和号军舰突袭占领澳大利亚达尔文港,解放了被英国殖民者当作奴隶的土著人并武装了他们,为澳大利亚土著人武装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埋下了火种(3…6)。

    6月,郑和号军舰被叛徒李思明出卖,在南洋太平岛被英法舰队击沉,全体官兵牺牲(2…38,3…6)。

    7月,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南昌大礼堂建成(2…39),解放军将临时总部设立于此,后又将其作为参议会会址(2。2…8)。

    10月20日,史秉誉结束出访,返回根据地,向杨沪生讲述了当前的欧洲格局,并对未来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商讨(2…38)。

    10月23日,解放军在南昌举行三军联合会议,决定出兵四川、陕西(2…38,2…39)。

    10月底,解放军出兵四川,经一月作战,击败清廷四川总督骆秉章部,与石达开部会师(2…39)。

    12月,石达开与蓝朝柱率部加入解放军,改编为解放军西方集群,根据地扩大到整个长江以南(2…39)。

    1865年

    1月,研究院研制成功最早的内燃发动机汽车(2…39)。

    2月,根据地在南昌举行年度军队暨政府大会。会后研究院展示了研制成功的汽车(2…39)。

    2月19日,解放军在南昌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宣布了今后一段时间对江北之敌的作战计划,决定在今后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对清军和法军只予牵制,暂缓歼灭(2…39)。

    2月20日,根据地各大报纸对解放军高级军事会议进行广泛报道,开展战略欺骗行动(2…39)。

    3月初,石达开与蓝朝柱率部进攻汉中,与赖汉英部会师。李世贤率解放军东方集群进入皖南,牵制上海、南京敌军。清军僧格林沁部与驻华法军因此开始集结待命(2…39)。

    3月中旬,解放军主力部队秘密渡江北上作战(2…39)。

    4月21日,刘长佑率七万练军在两万法军(第四军)配合下向夏口发动试探性进攻(2…39)。

    5月8日,向夏口进攻的清军和法军遭到解放军猛击,被击退到柏泉山一带,损失惨重。法国的雷夫耶式机枪首次投入实战(2…39)。

    5月上旬,解放军大别山游击支队和骑兵军攻占信阳州,清军和法军主力被迫北上救援(2…39)。

    5月中旬,解放军撤出信阳,南线解放军主力乘清军和法军主力北上之际猛攻黄州府,攻占黄冈、黄安、蕲水等地,清军和法军主力又被调动南下(2…39)。

    5月25日,在黄安县金局关,解放军飞艇部队与法军飞艇部队之间爆发战争史上第一次空战,毫无准备的法军15艘飞艇被全歼(2…39)。

    5月至6月,完成了调动牵制敌军任务的解放军主力撤过长江回南方休整(2…39)。

    6月,解放军再次开始进行整编,同时将返回浙赣一带的南方集群投入到根据地内部剿匪。在经容闳同意,华尔在根据地内部以政府名义发行了战争债券,以华尔为首,众人踊跃抢购(2…39)。

    *7月,解放军将两个军扩编为两个集团军,五个主力师扩编为五个军共十个师(两旅四团制),八个机动旅扩充为八个乙种师(三团制),荣一师扩充为模范军(三师九团制)。左宗棠南方集群下属三个旅扩充为三个师(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师),李世贤东方集群整编为两个师(第十四、第十五师)并组成第六军,成立东方战区,由左宗棠任司令员。仅石达开的西方集群尚未整编(2…39)。'注:此处称解放军原有八个机动旅,但在前文2…15中称解放军共成立了十个机动旅,在文章中出现的机动旅番号为机动第一旅至机动第九旅,不知以何者为准。'

    10月,在根据地的普鲁士军事观察员为准备即将爆发的普奥战争,开始先后启程回国(2…40)。

    12月,法军将改进型雷夫耶式机枪投入中国战场(2…39)。美国内战中联邦军队控制了谢南多亚山谷这个战略要地(2…40)。

    年底,“卫青号”和“霍去病号”两艘新式军舰加入解放军海军。解放军空军飞艇增加到100余艘,并区分了不同的型号,装备了普通炸弹、燃烧弹、空爆宣传弹和原始的子母弹等武器,一支专业空军初步形成。在湖北一带的正面战场上,解放军与清军和法军形成堑壕战的对峙局面(2…39)。

    1866年

    1866年,左宗棠根据杨沪生的要求,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初级军官学校,并亲自担任第一任校长(3…37)。

    1月,奥地利因觉察到普鲁士的战争企图,进行战争动员。意大利也开始动员(2…40)。美国北方联邦军队攻占谢南多亚,断绝了南方军队的食物来源,南方邦联失败已成定局(2…40)。

    1月底(推测),江北解放军部队因接战失利,弹药不足开始向江南撤退(2…40)。

    2月,俾斯麦领导的普鲁士决定对奥地利宣战,统一北德意志,普鲁士开始战争动员(2…40)。

    2月,为彻底解决江北清军和法军主力,杨沪生决定利用这个对江北敌军相对有利的气候环境诱敌深入,命令左宗棠的第三集团军与李鸿章淮军脱离接触,湖口的第一军潜入皖南,第五军由武昌转入湖口驻防,第二军和第三军转入江西,仅留下一个乙种师守卫武昌,在战线上故意留下一个缺口,并将情报泄露给敌人,以引诱敌军离开在湖北的预设阵地,便于在运动野战中对敌实施围歼。法军统帅巴赞元帅中计,开始率法军主力南下(2…40)。

    2月24日,罗歇里奥中将率领的法军第四军开始攻击武昌(2…41)。

    *2月27日,在坚守三天后,解放军第十七师按计划主动放弃武昌,法军第四军进占武昌(2…41)。'注:此处根据后文2…42中称法军第四军在被解放军包围攻击前修了10天工事推算得出。'

    2月下旬,解放军突击旅和赣州军事学院学员旅调往长沙,准备参加与法军的决战(2…41)。

    2月底,为解决欧洲的紧张局势,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提出召开欧洲会议的建议(2…40)。

    3月1日,巴赞元帅率领法军主力三个军离开武昌,开始向湖南进攻。同日,邱明与卢秋生抵达长沙(2…41)。

    3月2日,解放军第四军、模范军、突击旅和赣州军事学院学员旅等部在长沙举行了出征前的阅兵式,组成解放军第四集团军,由邱明上将任司令员,准备在湖南新墙河与汨罗江之间全歼南下法军。同日,杨沪生向左宗棠宣布由其率第三集团军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师,第五军,骑兵军,游击兵团等部组成北伐军,北渡长江寻歼江北清军主力,并沿河南向清廷腹地山西进军(2…41)。

    3月4日,解放军第二集团军下属的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抵达江西瑞昌,准备对武昌发起进攻(2…42)。

    3月上旬,法军主力被引诱至汨罗江一带,遭解放军第四集团军强力阻击(2…42)。

    3月8日,解放军飞艇部队投入湖南战场,与法军争夺制空权(2…42)。

    3月9日,解放军第一军抵达武昌,连夜向法军第四军发动攻击(2…42)。

    3月10日,解放军第二军抵达武昌并立即发起进攻,但第一军、第二军攻击武昌均告失利,前线总指挥张海强决定改变战法,第二集团军由一个军(第三军)以土工作业围困武昌法军,主力准备围城打援。同时命令湖南的第四集团军拖住法军主力,从南面发起进攻(2…42)。

    3月12日,解放军突击旅空降大队于凌晨奇袭湖南石门湾的法军飞艇部队前进基地,将法军飞艇部队全歼于地面之上。邱明在接到张海强的命令后立即改变第四集团军部署,命令部队全力牵制撤退法军,造成其错觉,促使其投向第二集团军的包围圈。同日,巴赞收到武昌的法军第四军遭围攻的报告,决定法军主力立刻撤向武昌。(2…42)。解放军第五军于湖口,第三集团军于安徽铜陵发起渡江战役(2…43)。

    3月14日,解放军北伐军主力全部北渡长江(2…43)。

    3月15日,在湖南的法军主力三个军开始向武昌撤退,解放军第四集团军立即按邱明部署投入牵制和骚扰作战(2…43)。

    3月20日,由于被解放军第四集团军牵制,法军主力5日内仅前进45公里。法军总司令巴赞落入邱明圈套,下令部队摆脱追击全力北进,致使全军前后脱节(2…43)。

    3月中旬,左宗棠第三集团军将前来阻截的淮军奇字营、虎字营击溃,歼敌一万三千余人(2…43)。

    3月22日,解放军第五军与第三集团军在安徽舒城会师,第五军加入第三集团军,并由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师组成第七军(2…43)。

    *3月29日,全力向北撤退的法军主力在湖北南湖遭遇到解放军第二集团军的阻击(2…43)。'注:此处称阻击部队为第二军第三师七团,似不符合解放军部队一军两师,一师两旅四团,各部番号顺序排列的规则。'

    3月31日,法军无法突破解放军第二集团军的防御,担任后卫的法军第一军七师八十七团被包围后向解放军投降。法军困兽犹斗,改变部署由第二军接替第三军主攻解放军防线,取得了一些进展(2…43)。

    3月至4月,法国远东舰队出动袭击,解放军海军在铜陵保卫战中失利,被法军舰队突破皖南防线,后于马垱将法军击退(2…44)。

    4月,解放军第六军歼灭李鸿章淮军林字营,周盛波率淮军盛字营于镇江起义投奔解放军(2…44)。

    4月3日,担负法军后卫的法军第一军十一师二十一旅被解放军包围(2…43)。

    4月5日,法军第二十一旅向解放军模范军第一师投降(2…43)。

    4月6日,解放军向法军发动总攻,但由于各部协调不足和机械执行杨沪生多路出击的命令而激战一周未果(2…44)。

    4月13日,解放军第三集团军与骑兵军在河南商城黄柏山一带,将清廷荆州将军富明阿率领的五万清军全歼,富明阿和清军荆州副都统萨萨布被击毙(2…43)。同日,杨沪生、史秉誉抵达湖北葛仙镇的解放军前指,召开前线高级将领会议,总结前一段作战情况并部署最终解决法军的战斗(2…44)。

    4月14日,困守武昌长达36天的法军第四军向解放军投降(2…44)。

    4月15日,解放军向被包围的法军主力递交最后通牒,要求法军于16日6时前投降(2…44)。

    4月16日,法军主力向解放军投降,武昌战役结束,解放军全歼十万驻华法国远征军,俘虏七万余人,缴获无数。法国被迫与根据地签订停战协定,远东舰队撤离中国,并从安南撤军(2…44)。

    4月21日,解放军第二、第四集团军渡江进入鄂北作战(2…44)。

    *5月,解放区在南昌举行参议会大会兼新中国成立预备大会,决定成立新的共和国,北京为首都,南京为临时首都(2。2…8),杨沪生为共和国主席(2。2…1),史秉誉为副主席(2。2…8)。石达开被召回南昌,卸任西方集群司令员,改任解放军副总司令兼政府副议长。李雪龙出任西方集群司令员,并将部队按解放军体制整编为三个军(第八、第九、第十军),组成第五集团军(2…44)。'注:此处原文称整编为第七、八、九军有误,在前文2…43中左宗棠部队已经组成了第七军。'

    6月,解放军第一集团军(第六军、山地步兵师、陆战师)在周盛波起义军配合下向天京进军,天京城内淮军不战而逃,天京被解放后改名南京(2…44)。

    7月,江北清军主力在襄阳、樊城一带被解放军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围歼,击毙僧格林沁,刘长佑自杀身亡(2…44)。

    7月至8月,左宗棠率解放军第三集团军跃进山西,向满清统治的腹心地区进攻(2。2…4)。同时,为解决向北方进军时出现的部队士兵逃亡问题,杨沪生被迫将乙种师解散补充入主力野战部队。

    7月,解放区在安溪的钢铁厂投入生产(2。2…11)。

    7月20日,日本幕府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病逝,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上台(2。2…13)。

    8月,中英法三国在广州开始举行和谈(2。2…2)。

    9月3日,杨沪生抵达南京(2。2…1)。

    9月21日,根据地参议会经过四个月的争吵,通过了《权利法案》作为新中国的最高级根本性法律,宣布了人民的权利和政府的设置,体现了人民主权、有限政府的现代宪政理念。同日,解放军陆战师离开南京,开始沿海路向北方进军(2…44)。

    9月,根据地新政府逐步搬迁至南京(2。2…1)。围歼李鸿章集团的芦州战役打响(2…44)。

    9月,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英国伦敦成立(2。2…17)。

    第二部《铁与火之金戈铁马》

    #本部分特别提示:因原作中基本没有明确的日期描写,此部分年表中只有采用以x、y、z标定基准日期,其他日期依次推算的办法进行排列。

    1866年

    1865年至1866年,为挽救自己的统治,清廷乘解放军与法军在南方激战之时开始变革军制,编练新军,全面借鉴西方军队和解放军体制,在俄罗斯的大量军火和人员援助下,共建立了六个师,其中四个师(第一至第四师)由直隶总督官文率领进入山西与左宗棠作战(2。2…4),另两个师驻扎于山东、直隶一带(2。2…5)。

    1866年,清廷面对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声势,在向根据地求和不成后,以割让新疆伊犁等地为代价向俄国秘密乞援,引起清廷内部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的极大不满(2。2…2)。同时,清廷在俄罗斯的援助下收买了甘陕一带的东干人起义军,为清军退出新疆、甘肃,俄罗斯进入占领做准备(2。2…5)。

    *8月至9月,解放军第二集团军经河南进入山东,切断了皖北李鸿章集团与黄河之间的联系,并准备向北京进攻(2。2…2)。'注:原文是切断了皖北与长江之间的联系,疑为笔误。'

    9月,杨沪生将沈葆桢、华尔等人召至南京,并向华尔宣布了将要成立中国外籍军团的决定,任命华尔出任尚未成立的、空头的外籍军团副司令,要求其在法军战俘中招募军团士兵(2。2…1)。军事情报部向杨沪生警告清廷已编练新军六个师,但忙于《权利法案》的杨沪生并没有注意(2。2…5)。

    9月初,解放军第四集团军(欠第四军)全军向东前进,准备和配属过来的山地步兵师展开芦州战役,邱明意图以瞒天过海之计,以模范军第三师隐蔽前出怀远、蚌埠一线,切断李鸿章北退淮河路线,于皖北全歼淮军集团。同期,解放军第一集团军第六军向上海挺进(2。2…2)。

    9月x…7日,模范军第三师自栗子关出发,执行切断李鸿章退路的任务(2。2…3)。

    9月x日,模范军第三师隐蔽行进至六安州,师长胡英凡擅自决定攻打驻守六安州的淮军潘鼎新部,由于轻敌而失利(2。2…3)。

    9月x+1日,模范军第三师师长胡英凡违背第四集团军总部命令,顽固坚持继续进攻六安州(2。2…3)。

    9月x+3日,接到模范军第三师报告的邱明命令改变作战计划,模范军主力前出,以六安州为中心准备围城打援,同时派出由起义团练改编的湖北独立第一、第二师增援六安州方向(2。2…3)。

    9月x+5日,模范军第三师攻击六安再次失利(2。2…4)。

    9月x+6日,林建华在收到关于两个独立师真实情况的报告后大怒,然后思考邱明的用意,考虑如何将其废物利用,来麻痹李鸿章(2。2…4)。

    9月x+7日,湖北独立第一、第二师被派往进攻六安与芦州之间的官亭,被淮军杨鼎勋部勋字营打得大败(2。2…4)。

    9月x+8日,李鸿章收到官亭战况报告,在疑惑之余因担心解放军会围城打援,对战场周边进行了严密侦察(2。2…4)。

    9月x+11日,根据侦察结果,李鸿章决定出兵救援六安州,同时派人招降王飞越、余剑,准备打击解放军模范军第三师(2。2…4)。

    9月,解放军第三集团军因长途跃进、部队疲惫而被山西团练和官文率领的新军阻挡在太原城外。在第一轮攻击受阻后,左宗棠决定改变计划,以三个师围困太原城,其余部队和骑兵军肃清山西团练,保障补给线畅通,准备进行长期作战(2。2…4)。

    9月,在解放军第二集团军攻占济南府青阳寨后,清军新军第五、第六师出发南下作战(2。2…6)。

    9月,由于解放军在新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而损失严重的各地地主,纷纷来到南昌参议会哭诉,参议会议长洪仁轩不胜其烦(2。2…5)。

    9月至10月,清军撤出新疆、甘肃,妥明和阿古柏率民族分裂势力随即控制两省,为俄罗斯的占领打前站。同时被清廷收买的马化龙等人率东干人部队出动袭击了其他的反清起义军(2。2…5)。

    10月3日,王飞越、余剑率湖北独立第一、第二师于六安前线叛变投敌,模范军第三师遭到叛军和淮军的前后夹击,损失严重。同时,在南京的杨沪生与史秉誉就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问题爆发了两人之间的第二次激烈争吵(发泄压力?)。在会见了因大批地主上访而焦头烂额地逃到南京的洪仁轩后,杨沪生提出了以国家债券赎买地主土地来缓解矛盾的办法。面对参议会中反对土改之声,杨沪生一气之下秘令解放军总政治部长林海静采取措施教训一下参议会议员。而在收到有关西北分裂势力的情报后,杨沪生下决心出兵西北彻底解决边界和领土问题(2。2…5)。

    10月4日,李鸿章救援出六安的潘鼎新部后立即撤退,在以绿营阻塞了解放军进攻道路后,坚决地放弃了芦州逃往凤阳,摆脱了解放军主力的追击。邱明不顾反对,向解放军总部请求调动第二集团军、陆战师等部协同作战,共同歼灭李鸿章集团于黄河以南(2。2…6)。同日,杨沪生抵达第四集团军指挥部,了解战况并部署下一步战斗(2。2…7)。

    10月y日,山东的第二集团军在泰安附近遭遇南下的清军新军第五、第六师。杨沪生命令放新军南下,待其与北逃的李鸿章部会合后一同予以歼灭(2。2…7)。同日,大批贫苦农民抵达南昌参议会进行示威,将参议员围困在会场内(2。2…8)。

    10月y+2日,参议员被继续围困,杨沪生启程返回南昌(2。2…9)。

    10月y+5日,参议会被迫通过组织有议员参加的土改工作队,迅速解决新解放区土改问题的决议,解除了农民对参议院的围困(2。2…10)。

    10月y+6日,杨沪生抵达南昌(2。2…10)。当晚,杨沪生与史秉誉讨论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杨沪生提出了发动对日战争缓解国内财政压力,对英法暂时让步,等待欧洲形势变化的意见(2。2…12)。

    10月下旬,杨沪生、史秉誉等政府首脑率领参议会议员分路前往农村,对土改情况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调研(2。2…13)。

    10月z日,解放军第二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在山东兖州府与济宁州交界处,对李鸿章所部淮军和南下的清军新军第五、第六师成功实施了合围(2。2…15)。

    10月z+3日,解放军全歼被围清军,俘获清廷两江总督李鸿章、漕运总督吴棠(2。2…15)。同日,外交部长章德淳自香港返回南昌汇报工作(2。2…13)。杨沪生向章德淳了解了日本国内情况,并指示章德淳在现阶段与英法的谈判中可以在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上全面让步,对于香港问题也可暂时搁置,只须坚持朝鲜为中国的藩属国,任何其他国家不得染指这一底限,用这些让步换取英法对中国进入日本的支持(2。2…14)。

    10月z+4日,参议会举行会议讨论土地改革问题(2。2…14)。

    11月,在著名的国际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的鼓动下,赣州工人发动大规模罢工要求改善工作生活待遇(2。2…16、2。2…17)。

    12月,赣州的罢工在持续了一个月后终于以劳资双方和解而告终,巴枯宁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被驱逐出境(2。2…18)。

    12月,解放军第三集团军已肃清补给线周边的清军残余和太原外围阵地,清廷多次试图解围均告失败(2。2…18)。

    1866年底,美国南方邦联军队统帅罗伯特!e!李率部向联邦政府投降,美国内战结束(2。2…20)。

    1867年

    1月,解放军第二集团军在攻占保定、涿州一线后,与攻克天津、蓟州、密云等地,切断了北京与关外联系的的第四集团军会师于北京城下,将北京包围并随时准备对北京城发起攻击(2。2…19)。

    1月,甘陕东干人首领马化龙拒绝解放区政府提出的和平谈判建议,在俄罗斯支持下,于兰州宣布成立伪“东干汗国”,妄图分裂中国(2。2…19)。

    1月,蒲安臣在与章德淳就中美建交进行谈判过程中,提出将美国内战中的剩余军舰廉价卖给中国的建议(2。2…20)。

    1月,解放军第一集团军接管上海道台,并成立上海市(资料)。

    2月初,解放军总部命令左宗棠在第三集团军部队中组织远征军前往西北平叛,并将俄罗斯势力赶出甘肃、新疆(2。2…19)。

    2月5日,解放军第三集团军在大年初一凌晨乘大雪对已围困了五个月的太原城发动总攻,至2月7日攻克全城,全歼守军12万人,击毙清军新军第一师师长关保,俘虏新军第二、第三、第四师师长鲍超、福兴、马复震等,清廷直隶总督官文和山西巡抚英桂自杀(2。2…20)。

    2月8日,杨沪生以霍去病为号召,再次命令左宗棠在攻克太原后立即组成远征军前往西北平叛。同日,杨沪生
小说分类